English

双休日学术文化讲座打破国图“宁静”

2001-03-01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说起图书馆的环境气氛,人们一定会首先用“幽雅”“宁静”之类的词来概括。是啊,图书馆是看书学习之地,宁静应当是它的最基本保证。然而,如果你在新世纪的双休日走进国家图书馆分馆,就会发现这里不仅有宁静的读书场面,还能听到洪亮的演讲声、清越的乐曲声,和不时爆发出的掌声笑声。这宁静中的热烈,严肃中的活泼,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你对图书馆的看法:图书馆不仅是图书资料的交汇处,也是学术文化的交流处。

我国长期形成的学术文化格局,使学术交流活动和文化培训活动,基本集中在高校科研单位和文化馆、少年宫等地方。鉴于这种情况,国家图书馆分馆在闭馆三年全面维修后重新开放之际,根据该馆独特的地理优势,果断地做出决定,进一步加大图书馆向社会的开放程度,允许各年龄段、各知识层的读者进入图书馆,同时,进一步发挥图书馆的社会教育职能,筹办各种形式的学术文化交流活动。根据雅俗共赏、普及与精深兼得的原则,他们率先推出了传统文化专题讲座和文化科学普及两大系列,从1月1日重新开馆起,已先后邀请张岂之、舒乙、汤一介、刘梦溪、方立天、蔺桂瑞等著名学者,就全球经济与中国传统文化、老舍文学思想的现代意义、王国维、陈寅恪与中国现代学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国民素质、青少年心理健康与未来社会等问题,作了品高味雅、言简意明的学术报告,同时,还邀请到著名指挥家卞祖善、文物鉴定专家王启泰、环境与自然科普专家郭耕等,开办了音乐欣赏、文物鉴定、少儿科普等科学文化普及活动。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举办了15场规模不一、形式多样的学术文化活动。

国图分馆的领导和职工心里都很明白,能有这么一个良好的开端,除了他们自身的努力外,更多地仰仗了广大读者和学者的理解与支持。由于国图分馆三年闭馆维修,许多读者对此地难免有了一些生疏,有不少人开始只听说了国图举办学术文化讲座的消息,还没有搞清楚具体的地点,有的人去了白石桥国图新馆,有的人则去了首都图书馆,当他们得知了确切的地点后,便立刻转身坐着出租车赶来了。他们为错过了开头一些内容感到遗憾,但也为终于找到了地方而露出欣慰的笑容。在卞祖善主讲的音乐欣赏会场,听众中有白发苍苍的老大爷、老大娘,也有童稚未脱的小学生、中学生。他们听得都很认真,都很投入。据说,这里面有不少“家庭听众”,他们有时候是大人陪着小孩,有时候小孩陪着大人,有时候则是全家人一同听讲,共同接受文化的熏陶。一对来自北方交大的年轻教授夫妇告诉笔者,这已是他们第四次来听讲了,而且每次都是带着女儿,一家三口同时参加。他们说,那些看似平常的文化培训不但对孩子有用,大人也同样需要,现在不少人有知识却没有文化,做起事来样样在行,可言谈举止常常缺少美感。有许多读者虽然没有讲出像这对教授夫妇一样的认识,但他们用自己踊跃参与的行动,表达了对这些活动的支持。每次讲授结束,听众们都不愿马上离去,有的围着报告人签名留念,继续讨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则向工作人员提出各种意见建议,甚至直接参与活动的策划组织。相比于读者的了解和支持,那些学者的无私奉献精神更令人感动。第一讲安排张岂之先生讲“全球经济与中国传统文化”,尽管他两天前脚部受伤,但还是趿着拖鞋赶来了。他说:“国家图书馆曾经令我受益无穷,在这里举办这样有意义的活动,就是让人抬,我也要来。”指挥家卞祖善先生已开了四次关于音乐欣赏的讲座,每一次他都拿来自己收藏的珍贵唱片,而他的老伴和女儿对他的行为也给予了极大的支持,每次总有其中的一位陪伴先生而来。图书馆的经费吃紧,给报告人的报酬极低,但这些德艺双修的专家学者们丝毫也不计较,许多人干脆拒绝报酬。他们说:传授知识,传播文化,是文化人、知识人的天职,岂能计较得失呢!

正是有了读者与报告人的这一种理解与支持,国图分馆筹办学术讲座的信心更足,面对目前组织活动所出现的较大资金空缺,他们依然表示要克服种种困难,把这样的活动坚持举办下去,使国家图书馆在文献资料中心的基础上,发展为学术文化交流的重要阵地。

据了解,他们近期已经组织到了鲁迅研究专家陈漱渝先生和音乐理论家高为杰先生的两场报告,目前正着手邀请王蒙、丛维熙、杨新、吴敬琏等,与读者就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文物鉴赏、投资与市场等问题进行交流,而更广范围的讲座与培训也在紧锣密鼓的筹划中。我们相信,靠着国图人对学术和文化的一片执着与真诚,有广大读者与学者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国图人的愿望很快就能实现。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